中華日報3日社論「德國二○二二年全面廢核,台灣能嗎?」內容如下:
受到日本福島核電災變影響,兼以在選舉壓力下,德國總理梅克爾及其執政聯盟,對核能發電政策做出重大轉折,日前宣布二○二二年將全面關閉德國全境十七座核電廠,成為第一個宣布廢核的已開發國家,但沒有其他國家跟進,惟「德國能廢核,台灣能不能」議題,應也值得省思。
日本福島於三月十一日因強震引發海嘯造成核能電廠大災難,善後工作至今尚未完成,輻射外洩的嚴重性據稱已超過車諾比事件。包括台灣在內,所有核能發電國家,自應對核能安全及核電廠是否繼續營運進行全面評估。
德國核電占總電力百分之二十二,福島核災爆發四天後,立即關閉七座運轉中的核電廠,及服役年限已屆的另一座,到二○二一年,將關閉另外六座核電廠,剩下三座新建的核電廠,則將「備用」一年,至二○二二年,全德境內核電廠將全面關閉。
德國之所以斷然宣布廢核,有其歷史因素與現實考慮,因為德國是反核團體的主戰場,也是綠黨的發源地,二○○二年,當時聯盟執政綠黨和社會民主黨即已做出承諾,德國核電廠將於二○二一年全面除役。日本核災發生後,德國境內反核情緒更加高漲,各地紛紛舉行反核示威,在反核「怒潮」難以消除下,難免牽動德國政局。
德國總理梅克爾率領的基督教民主聯盟,去年宣布核電廠平均延役十二年,如今眼見地方選舉連連受挫,乃希望藉由廢核之宣示扭轉頹勢。但梅克爾政策大轉彎宣布廢核,實有可以著力的條件,因為歐洲電力採行互通的聯網系統,德國即使全面廢核,仍可從法國進口核能發電的電力,只是將核電風險轉嫁其他國家。
再者,德國再生能源占總電力約百分之二十,與核能發電差距不大,德國政府宣布未來再生能源發電率,將增至百分之三十五,有其可行性。何況,德國太陽能與風力發電,成本相對便宜,電價可充分反映燃料成本,在此情況下,德國自可宣布廢核。不過,德國電力公司及企業界,擔心沒有配套措施提前廢核,將嚴重傷害產業根基,導致電價飆漲,動搖德國在歐盟是最大貿易國與工業國的地位。
事實上,目前全球擁有核能電廠的三十一個國家,運轉中的機組多達四百四十一部,除了德國之外,至今沒有一個國家敢貿然宣布全面廢核。相反的,包括核電廠最多的美國、核能發電比例最高的法國、英國、俄羅斯,仍然持續興建新核電廠,惟積極強化核電廠安全與應變措施,其基本考量在於:廢核要考慮是否有足夠的條件與能力?更要審酌是否會增加碳排放量?是否會影響經濟發展?其他替代方案是否可行?
台灣能不能提前全面廢核?同樣要考慮這些因素。台灣能源百分之九十五仰賴進口,再生能源設備利用率偏低,要在短期內找到穩定的替代能源,也是不可能的任務。例如太陽能發電成本,是傳統發電的二至三倍,而且太陽能板發電效率不佳;又如風力、地熱及潮汐發電等,或受限於天然環境,或技術未臻成熟,不可能全面取代核能發電。因此,台灣想在二○二五年達成非核家園,無疑是不切實際的目標。
【中央網路報】
如果2025年以前,台灣不幸發生核災,我相信大家的想法就會改變,為什麼一定要見到棺材才要掉淚?誰能保證2025年以前台灣沒有強烈地震?隕石墜落?航空器墜落?龍捲風?為什麼錢比安全重要?為什麼經濟發展比安全重要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