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1-03-21 中國時報 【羅融、單厚之、陳至中、葉芷妘/台北報導】
民進黨立委田秋堇指出,據經濟部能源局統計,我國因應不時之需的備用容量有廿八%,但國際間備用容量多在十%左右,核能電廠即使現在就停止運轉,也能供電無虞。環保學者王塗發指出,九十%台灣太陽能產能都出口,台灣絕對有足夠能力發展使用太陽能。
田秋堇指出,我國一九九○到一九九六年,電力備用容量都在十%以下,目前達到廿八%,以國際間一般合理備用容量十%估算,廿八%的備用容量顯然不必要。
李鴻鈞認為,台電去年發、購電結構中,火力發電仍高達七成二、核電近兩成、水力發電僅一.五%、氣電共生四.六%、再生能源僅二.五%。中國大陸現在對太陽能發電的推廣已比台灣快,我國政府應下定決心,從公部門率先推廣再生能源,並提出適當的民間獎勵措施,鼓勵民眾和企業裝設太陽能,否則再生能源的比例很難提高。
台大化工系教授施信民也說,台灣再生能源推動緩慢,關鍵在於台電寡佔電力市場,許多國家將電力產業分為發電、供電、配電三塊,台灣幾乎集中在一家公司。在經濟效益的選擇下,台電當然傾向使用看似較便宜的核能,而不用昂貴的太陽能、風力等再生能源,民眾沒有電力「選擇權」。他建議成立第二家電力公司,或乾脆將台電拆成數個小公司,才有利再生能源的發展。
施信民相信,在環保觀念日益發達的今日,一定有很多人願意多付一點錢,選擇永續的再生能源,不再強迫參與汙染地球。
蔣偉寧指出,台灣能源九十九%從國外輸入,只要台灣發展擁有不少在地能源,如太陽能、節能、LED燈等固態照明技術,固態照明台灣產量還是世界第一,產值世界第二,發展能源科技相當有潛力。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